昨晚加緊腳步把這部國片大作給看完

雖然我對於這片評價沒這麼高

但是還是要給予很大的肯定

畢竟國片在很多”知名大導”的惡搞下

整個市場冷冷清清很久了

為了尋求所謂的電影的”藝術”(異數)

這些大導放棄了市場 改求自己覺得格調很高的藝術電影

但也造成了整個國片市場的凋零

我們常問 為啥國片不能夠發揚國際

真的演員不夠力嗎 真的能力不夠嗎 真的預算不足嗎?

都不是 而是受到這些”知名大導”走偏鋒的關係

導致大家對國片的熱衷減少了

就連所謂的國片 也大多是港片為主

鮮少是台灣導演跟台灣演員自己拍攝的

而在拍攝的內容上 主題又過於狹隘

只拍攝台灣的文化 卻漠視整個台灣社會早已跟外來文化融合

所以拍出來的片子 總是缺乏很多市場元素

頂多喚醒大家對某些事情的想法

但是無法深入於內心

很高興導演魏德聖有注意到這種狀況

其實台灣人哈日哈韓哈美的人數不少

並非把國片拍成台客風才叫本土

而是把整個社會的真實狀況拍攝進去才真的是本土

本片不用多說 一定是推薦給台灣所有的人

 

人物介紹

日籍教師深情旁白(蔭山征彥Tamio 飾演)


阿嘉(范逸臣  飾演)


友子 (田中千繪  飾演)


水蛙(夾子小應  飾演)


勞馬(民雄  飾演)


大大(麥子 飾演)


馬拉桑(馬念先  飾演)


茂伯(林宗仁  飾演)


日籍教師/歌手(中 孝介飾演)


台籍友子(梁文音 飾演)


明珠(林曉培  飾演)

美玲(張沁妍 飾演)

老闆娘 (佩甄 飾演)

主席 (馬如龍 飾演)

阿嘉的媽 (沛小嵐 飾演)

歐拉朗 (丹耐夫正若 飾演)

 

導演:魏德聖

 

劇情簡介(本想自己寫 怕又透露出太多劇情 還是引用官方網站的版本)

 

跨越六十年的七封情書 追尋一輩子的音樂夢想

六十多年前,台灣光復,日本人撤離。一名日籍男老師隻身搭上了離開台灣的船隻,也離開了他在台灣的戀人:友子。無法當

面說出對友子的感情,因此,他把懷念與愛戀化成字句,寫在一張張的信紙上。

六十多年後,台灣的樣貌早已完全改變,各個角落的人為生活而努力,幾個活在不同角落的小人物各自懷抱音樂夢想:失意樂

團主唱阿嘉、只會彈月琴的老郵差茂伯、在修車行當黑手的水蛙、唱詩班鋼琴伴奏大大、小米酒製造商馬拉桑、以及交通警察

勞馬父子,這幾個不相干的人,竟然要為了度假中心演唱會而組成樂團,並在三天後表演,這點讓日本來的活動公關友子大為

不爽,對這份工作失望透頂,每天頂著臭臉的友子也讓待過樂團的阿嘉更加不高興,整個樂團還沒開始練習就已經分崩離

析……。

老郵差茂伯摔斷了腿,於是將送信大任交阿嘉手上,不過阿嘉每天除了把信堆在自己房裡外,什麼都沒做,他在郵件堆中找到

了一個來自日本,寫著日據時代舊址「恆春郡海角七號番地」的郵包,他好奇打開郵包,發現裡面的信件都是日文寫的,根本

看不懂,因此不以為意的他,又將郵包丟到床底下,假裝什麼事都沒發生。

演出的日期慢慢接近,這群小人物發現,這可能是他們這輩子唯一可以上台實現他們音樂夢想的時刻,每個人開始著手練習,

問題是阿嘉跟友子之間的火藥味似乎越來越重,也連帶影響樂團的進度。終於,在一場鎮上的婚宴,大家借著酒後吐真言,原

來阿嘉跟友子兩人都是孤獨的異鄉人,解開心結的兩人發現了怒氣下所隱藏的情愫,於是發展出了一夜情。

在阿嘉的房裡,友子看到了日本來的郵包,發現那居然是來自六十年前七封未及寄出的情書,她要阿嘉務必要把郵包送到主人

手上,然而,日本歌手要來了、郵包上的地址早就不存在、第二首表演樂曲根本還沒著落、而貝斯手茂伯依然不會彈貝

斯……。

而友子,在演唱會結束後,也要隨著歌手返回日本,開始新的生活。

阿嘉終於決定打起精神,重整樂團,他們的音樂夢是否能夠實現?沉睡了六十年的情書是否會安然送到信件的主人「友子」手

中?而阿嘉跟友子的戀情,是否能夠繼續發展下去?……

人只能活一回,夢想卻有無數個,唯有放手一搏,才能知道機會屬不屬於自己……。

 

觀後感

當然對於這類型的題材感到新鮮 台灣有不少影片跟電影 就是無法忠實呈現台灣社會的總體面貌

總是要否定甚麼文化 認同某種單一文化 所以看起來總是少一塊

從日文旁白開始 剛開始感覺很像在看日劇

鏡頭卻又轉回到現代的台北 當阿嘉說了句”操你媽的台北”離開了台北

鏡頭就從繁華的台北街頭 一直拍攝到他回到故鄉 恆春

再轉到女主角友子忙碌不堪的行程 形成相當的反差

直到男主角看到一整包無法送達的包裹

把它拆開來看 是七封日文寫成的情書

才開始了整個進入了劇情的主軸

不管是對於小人物的敘述也好 或是劇情上的進行也好

導演魏德聖不斷的用反差法

讓整個畫面跟劇情變成有趣

讓大家在看片的時候很清楚感覺到 這就是台灣的社會

而最重要反差法的靈魂人物就是友子

1. 她從飯店再跟台北公司的人在電話討論的時候

跟台灣人吵做事情的原則

2. 跟阿嘉再吵架他都沒認真在做詞時 整天都泡在海水裡時 

3. 在宴會的時候 認為機車行老闆做的動作是白癡時

會讓你很強烈認同到 這就是台灣人的本土性(雖然都是不好的習慣)

在開始組樂團的事情不斷的有所衝突

從一開始互相不認同 到最後團結一氣 很典型的音樂片手法

而對於代表會主席跟飯店總經理討論到安插恆春人自己的樂團時

因為有限時間 也讓大家在看的時候多了份緊湊感

當然最後日本歌手中孝介的來台 到最後找到正確地址的時候

整個劇情就開始進入了最高潮的階段

相信最後大家也跟著這個樂團一起HIGH了起來

也看到了阿嘉跟友子的愛情有了一個END

當然有優點也有一些缺點

不過有些跟預算有關

一開始在敘述六十年前的部分 人物跟穿著似乎沒很考究

而且在船板上還有很重的腳步回音

這些都要稍微再加強的(沒辦法 剛看完幸福的三丁目 同樣時期的 很明顯可以比較出來)

另外船的3D CG也是有待加強 看起來很生硬 還有最後一幕港口 用幾個木架子就檔在門口

看起來怪怪的 比起一些拍同時期的港片來說 是有點簡陋

在教會司琴的大大 實際上是不合邏輯的

如果以大大的年紀來看 在一般教會只會在主日學或是青少年團契司琴 而不會是在主日崇拜

教會司琴的也不太可能只有一人 而且通常司琴的在教會都很久了

郵差跟警察打架 這個蠻奇怪的 還有拍出一堆人不戴安全帽 雖然是事實

不過也會導致南部警察會有壓力吧 XD

水蛙的感情態度還挺危險的…如果現實來說 不小心出事 很容易就要洗門風了 XD

如果更在加強阿嘉跟友子的愛情戲碼 我覺得會比較好一點 只看到不斷衝突之後就上床

這有點怪怪的(就算喝醉也不太可能)

更何況對方還是一事無成的失志青年 就台灣的真實社會麵包中夾著愛情的情況之下

頂多說個對方是好人 發張好人卡之類的話而已

還有中孝介來台灣那個接機場景 我想導演可能沒很研究哈日迷的狀態

所以拍那個場景有點馬虎(雖然那場景不太重要)

基本上男歌星來說 女性的粉絲會大於男性粉絲多很多

然後不會只光是手持相機拍照 跟拿扇子 會拉布條 拿海報 有共同的口號 跟送花要求簽名等等

我自己有去接機過 所以看到那個場景 實際上是少了很多東西

海角七號茂伯如果跟赤壁的林志玲搶最佳配角的位置

一定是茂伯會贏 畢竟忠實的呈現 跟特別演出來的樣子是兩種層次的演技(好吧 我真的覺得林志玲演小喬太假了點)

 

剛剛又想到 最後范逸臣的LIVE演唱片段 看起來很像事先錄音然後再撥放出來

在看電影時蠻明顯的 如果這部分不要做太多修飾 可能效果會更HIGH

 

最後前幾日看到民進黨的在挺海角七號 真的有點好笑

想想2001/2/28 呂秀蓮重炮批評哈日風潮 還說”年輕人的哈日風潮已經失去台灣風格,令人完全不能認同。”

我想社會是多元的 是包羅萬象的 你不能夠去否定任何的族群 但你可以藉由該文化的優勢去創造出更好的作品

海角七號就是很明顯的例子 從開始 到中間 最後結尾 都用日文的信來貫通

有人有想過那些信用台語或是中文念會破壞美感呢?

為啥日文就可以很好的去襯托出這些意境?

各國的文化實際上都是平等的 但是為何日本的文化看起來比較優質 就是經過各種的包裝

才有現在的哈日文化

這點台灣真的應該要多學習 而不是一直否定別人的文化

 

過分的強調哪一方都是不好的 反而利用這些文化在某方面具有的優勢

拍出好的電影 才是最棒的

 

海角七號真的是近期國片的曙光

希望能再看到這種更優質的作品

讓萎靡已久的國片市場能夠繼續發光發熱

 

以上圖文影片內容 均轉載自海角七號電影官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教主濱崎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